拥抱元宇宙,数字经济释放“无限可能”
【资料图】
“元宇宙与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平行论坛举行,专家企业代表共话行业发展大势
2021年,“元宇宙”一词横空出世,并迅速火爆科创圈。这个带着科幻色彩的词汇讲述的核心故事是——未来,将有一个虚拟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体验一种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的生活。如今一年多过去,元宇宙的概念似乎已经“降温”,人们不再热衷于谈论它。元宇宙距离我们究竟是近,还是远?元宇宙发展需要哪些“要件”?要真正构建起一个虚实结合的世界,还有哪些因素制约?
5月18日上午,以“重塑消费生活体验,激活数字经济系统”为主题的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暨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元宇宙与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平行论坛举行,来自挪威工程院、华为、商汤以及多家初创企业的专家、代表围绕元宇宙发展展开探讨。通过这场论坛,上述疑问逐渐清晰。
“小应用”很多,但商业闭环还很远
元宇宙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多种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共同催化、引爆的“集大成”概念。
事实上,元宇宙概念诞生之前,虚拟空间就已经存在。过去人们熟悉的网络聊天室以及电子游戏,都是虚拟空间。但二者却是不同的。华为区块链首席战略官张小军表示,原有的虚拟空间里是以人为根本,以个体为中心形成服务模型,而个人在不同虚拟空间中的身份可以完全不同,也无法证明真伪,不同虚拟空间之间的信息也并不相通。元宇宙则不同,它要做的是把所有的系统打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虚拟环境,其中每个生态之间要实现互操作性,最初创造出一个开放的世界,所有人都可以在共享的虚拟网络中和谐共处。
展会现场,“东方影都”展示动作捕捉技术。
要实现这样的世界,需要多种技术,而元宇宙之所以在2021年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技术都逐步走向成熟。“2021年区块链带来的分布化的确权关系出现了,元宇宙配备的5G模型可以做了,VR商用也达到临界点,大家于是将所有这些技术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模型,就是元宇宙。”张小军说。
显然,从元宇宙的整个构想来看,距离实现商业闭环还十分遥远。但在各行各业,尝试应用元宇宙思维的“小应用”已经越来越多。
北京元一畅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元宇宙应用开发的公司,目前公司正在运营的元宇宙线上空间已经超过两万个,用户超过一万人。“我们发现其实元宇宙在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小切口,每个行业都应该应用元宇宙,帮助替换原有的行业思维。”元一畅想运营总监李桢说,以某传统车企正在尝试的品牌元宇宙为例,通过搭建线上电动汽车VR社区,希望去掉中间商从而建立与消费者的直接交互场。
争相布局工业元宇宙
在元宇宙的众多应用领域中,工业元宇宙备受关注,成为不少企业争相尝试的方向。
近年来,工业领域的新概念越来越多。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工业元宇宙……究竟有何异同?“工业元宇宙是把工业互联网现有的模型,叠加工业数字孪生,再加区块链。”在张小军看来,在工业元宇宙中,多企业之间可以形成知识共享,然后基于贡献的不同,实现收益共享。
事实上,这意味着将创作者经济的概念更多引入到工业经济领域。行业公认,元宇宙将带来创作者经济的巨大变革。比如,自媒体如今已是内容的重要创作者,这虽然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传媒体系,但却产生了新的中间商,即大型互联网平台,它们垄断了交易和定价。但是,步入元宇宙时代,创作者可以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技术直接与消费者交易,中间商的存在空间被大大压缩,系统将更加活跃。
嘉宾在元宇宙与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鸣启数字科技就是一家正在发力工业元宇宙的企业。在公司执行董事兼CEO刘仪辉看来,正如当前很多企业都在瞄准直播带货等移动互联网机会一样,工业元宇宙将是企业把握未来转型机遇的重要抓手。
“工业企业也要尝试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打破边界,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未来企业的创造力或者说创意是唯一的稀缺资源。如何打破边界实现利益分配,就需要创作者经济。”刘仪辉介绍,目前鸣启已经搭建了工业元宇宙架构,底层是创作平台,平台可以做内容编辑、创作和数据处理,目前已经签约20家高校,有2000多名创作者创作工业场景内容,完成内容之后进入到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数字人、数字资产规则和体系亟待强化
要在虚拟空间构建一个像现实物理世界一样的虚拟世界,数字人和数字资产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商汤城市元宇宙首席架构师尹智表示,互联网发展最初阶段,每个人在网站有一个账号,比如邮箱账号;之后,开始有了社交网络,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置一个个人形象,并为这个形象买皮肤、买服饰;而到了元宇宙时代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做直播的数字人。
事实上,根据行业构想,在元宇宙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数字分身。这就需要应用到数字人技术。“数字人可以在元宇宙里面打篮球、打麻将、与人握手,而你通过软硬件设备让自己的肢体动作与数字人同步,获得沉浸式体验。”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杭州优链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蒋亚洪表示,近年来行业努力降低数字人的成本,目前优链时代已经做到能用100元的成本将数字人生产出来。
当前,数字人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尝试数字人的应用,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张小军谈到,数字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仿真数字人,一种是卡通数字人。而仿真数字人在使用人脸时需要考虑版权问题。此外,张小军也谈到虚拟身份的身份认证问题,只有把虚拟身份定义到实体身份,才能更好实现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的联通。
如何更好释放数据资产的价值,也是行业普遍关注的焦点。挪威工程院院士容淳铭表示,数据是数字资产的基础,要更好实现价值,首先要处理好数据确权。这意味着不仅工具、算法要管理好,流程管理好也要确权,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结果的确权。基于这种需求,目前,由优质的小数据联网构建出的大数据,成为行业公认的数据要素产生的新方向。
摸索中前行,行业都在加快努力。虚拟现实与元宇宙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李默雯介绍,去年中国信通院牵头成立了虚拟现实与元宇宙产业联盟,目前成员单位超过350家,未来大家将共同从技术、产业、标准应用推广等方面发力,推动行业加快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文 赵健鹏/图)
相关链接:
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加速“场景进化”
202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举行,深度探索城市数字化发展途径
技术的演进让数字城市的广阔前景得以展现。作为核心引擎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赋能城市向数字化深度转型。
5月18日下午,作为2023电博会、软博会分论坛之一的202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暨智慧青岛数字城市转型发展生态研讨会举行。论坛以“数智赋能科创未来”为主题,邀请政府代表、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约300人参会,共同展望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图景。
202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吸引了众多嘉宾。
迎接挑战
数字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城市时代应如何发掘机遇、应对挑战?在当天的论坛上,来自学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数字城市的发展,已经从开始的概念期、探索期进入创新期。数字城市建设的理念也从由行业应用驱动,进入由信息技术和数据推动的新阶段。”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山东产业发展与生态副总经理彭浩看来,“我们可以大量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智慧分析、智能治理、科学决策,由此进入由智能驱动的数字城市建设创新阶段。”
数字城市发展的进程,也是企业竞争力培育的进程。“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数字化赋能已经从单点应用向全域应用演进,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就在于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提升。”京东方创新中心战略寻源部长、青岛京东方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政务交通负责人于玺表示。
企业如何乘势而上,迎接机遇与挑战?在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纪文峰看来:“未来数字城市必将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也趋向多元化。”他表示,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应当瞄准重点领域的升级改造切实需求,深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降本增效。
“智慧城市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好的智慧城市,一定要追求平台尽可能的共用、共享,让数字城市的建设使用者实现最优的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和建设效率。”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孙永良表示,“未来会把整个应用系统升级成数字智能体,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和可视化,打造一个更高效、更快速建设智慧城市的好工具。”
一名观众体验可自动调整角度的车载智慧屏。
在场景中进化
场景是数字城市的重要载体。当天的论坛上,与会嘉宾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当前,在赋能数字城市的进程中,人工智能技术要在场景中实现进化,为城市数字空间治理持续注入新动能。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之后,人工智能发展起起伏伏,经历了三次小高潮,无论是哪一次,算力、算法扮演的角色都非常重要。”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松林表示,“算法是计算机对世界的认知。我们相信未来的十年肯定是算法的十年。我们在人工智能算法上要更多地去与场景融合,跟各个行业、各个产业融合。”
在青岛云天励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辰看来:“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足够大的应用场景,有由国家主导的数据保护机制,因此我们做的更多事情是在群体智能和场景中建成智能化体系。”
“一个城市每天获取的数据都是10亿级的。我们基于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发现它们背后的价值,形成场景应用。”以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姚巍表示,“目前我们的产品分布在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已经覆盖了全国大概80%以上的城市。”
不仅是在城市的大空间,在家庭的小空间,场景也是破题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海尔在行业内第一个提出场景平台概念。”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技术总监杜永杰表示,“我们把原来基于单品类研发的设备,转换成以场景为主导开展研发。海尔推出‘智家大脑’,其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把家庭所有底层的设备实施整体协议层和知识层的打通,通过控制中枢来达到对任何一个区域、空间全面的控制能力。”
数字青岛更进一步
葳蕤繁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让数字青岛的蓝图日渐清晰。
人工智能产业是青岛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论坛现场发布的《2022-2023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涵盖了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12个应用领域,25个典型的应用案例,发布2022年度青岛人工智能优秀应用场景,展示了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图谱。青岛也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探索中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形成更加丰沛的产业生态。
在载体建设方面,作为长江以北“双算力”第一园,总占地面积达2000余亩的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落实“5个1”机制,全面开放应用场景,依托人工智能双算力中心、智能家电国创中心两大核心支撑,发力算力服务支撑供给地、软硬件融合创新策源地、产业智能化应用引领地3大主攻方向和信创硬件制造、复杂算法软件研发、模型训练与数据服务3条新兴赛道,深度拓展智慧家居、工业智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生命健康、空天地海6大应用场景,努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承载区。
在城市经济数字化方面,青岛市政府联合卡奥斯启动的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计划,首创“1+N+X”立体化赋能新模式,构建起青岛城市级“产业云脑”。2022年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已对接24个委办局、1212项公共服务、15236个赋能应用,已赋能青企4500余家,新增工业产值超300亿元,助力青岛经济数字化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创新奇智、极视角、以萨技术、中科星图智慧等一大批走在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的创新企业引入青岛,这座城市在新兴产业领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论坛上,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与青岛市特种设备协会、青岛市机械电子工程学会、海创汇(青岛)科创服务有限公司、融汇集团等分别开展战略合作签约,现场启动昇腾AI创新大赛2023青岛区域赛,推介了第三届山东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为青岛人工智能企业成长打造开放的产业生态。
回溯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历程,2019年青岛获批建设“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一个关键节点。自此,青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当天的论坛上,经工信部同意,以上海(浦东新区)、深圳、济南-青岛、北京、天津(滨海新区)、杭州、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长沙11个先导区牵头组建的产业发展共同体成立。这一共同体将聚合各先导区差异化产业竞争优势,探索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中国模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文 赵健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