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里为首的最新一轮大厂裁员还在发酵,颇有点人心惶惶。
(资料图)
感觉还是可以说道几句。
这两年,有很多人遭遇了裁员,不得不开始要自己去寻找“新出路”,也都在感叹“太难”。
但换个角度——如果你能意识+预计到未来几年里,当前各种大型公司里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大概只会更少、不会更多的话,其实在现在就能提前让之前的旅程划上个句号,提前开始个人发展新出路的探索,未见得是个坏事。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好比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其实第一批下岗提前开始要被迫到外部去寻找机会的很多人,最后都过得不差的。
但过得最差的,往往是那些原本因为害怕“下岗”,想方设法想要留下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耗费了好几年,最后原有单位无以为继之后,仍然被下岗的那批人。
他们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在了“想方设法”留下来上,同时,当他们真的走出来时,他们在“把脚放进水里感受水温+水流方向”方面,也已经落后第一批人好几年时间。
所以,假设一大批的“大厂螺丝钉”们注定逃不掉“被优化+毕业”的命运,那其实能够先行出来,开始探索新的出路,真心是件好事。
也给大家几个建议——
1. 保持对自己所在行业的“水温”有所感知。
有些行业,需求还在旺盛增长,比如宠物、中老年人群的消费;还有的行业,需求已经开始明显萎缩,例如从现在开始的妇儿医院、早幼教教育等。
如果你所在的行业需求还在增长,那就保持在一个行业内深耕,大不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相反,如果你所在的行业需求已经开始萎缩,那就不如尽早让自己开始思考+探索新出路。
2.对于想要找到新出路的人,最重要的事,是要让自己的工作思维模式+核心技能点有个重要的转换——
从“在大厂、大规模公司里一切按流程、明确目标KPI办事,大量开会、沟通协调”转向“让自己能变成一个核心发动机,能在一家从0到1、或者从1到10的公司里,在有些‘目标’都不见得特别明确的情况下,自己还能成为一个发动机,不断上一线快速解决问题,把模糊的事越干越清楚”。
或者说,“能否在只有个大方向,目标都相对模糊”的情况下,仍然能把工作做好拿到结果,会是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3.如果已经开始思考+探索转型,且希望能找到个事做得更久一点、自己也能更自由一点,不妨多把目光瞄准一些“小而独特的生意”。
小而独特的生意,大抵又会分几种——
1)面向某种独特小众人群提供独特服务;
2)经营出售某些个性化、限量式的商品;
3)有几百到上千个非常信任你喜欢你的“超级铁杆粉丝”,你推荐啥他们都愿意相信你从你这里买;
4)整合了一些独特的生产/服务人群,面向市场提供某些特别商品和服务。
5)自己成为一个自给自足型的手艺人,既有一门自己专精的手艺,也能让其他人愿意为你的手艺买单。
要么自己能做个小而独特的生意,要么能作为一个二三四把手去帮助被人一起做好一个小而独特的生意,对于“个人转型新出路”来说,都会是很好的选择。
4.一些自然、人文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地方民俗文化、原材料等也相对独特的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一些带有强“旅居、旅游型”的城市,可能会是孕育出“小而独特生意”的温床。
因为它们可能拥有一种比较优势——
三线城市的成本、一线城市的消费能力、流量和传播势能。
5.如果,我是说如果。
接下来几年,除了寄希望于国家层面还有一些超大型的产业崛起带来一些“增量”机会以外,要是还有什么新的“浪潮”会出现,能够批量解决就业问题,带来很多希望的话。
我最看好的事情,就是“一批小而独特的生意崛起”。
如果这件事发生,它的驱动力,一定是“一群有能力、有勇气、有期待去做好那些小而独特的生意”的人。
以上,供你参考。